亞洲資本網 > 資訊 > 民生 > 正文
女性終身不婚比例逐漸擴大 “高質量單身”會成未來主要趨勢嗎
2022-01-24 09:44:35來源: 紅網

1月20日,國家衛(wèi)健委召開發(fā)布會。發(fā)布會上,國家衛(wèi)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,90后、00后作為新的婚育主體,“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”,這增加了女性終身不婚的可能性。(1月20日 澎湃新聞)

何為“終身不婚”?在日本,終身不婚常常被定義為“50歲以后還沒有結婚”;在我國,學界一般把截至60歲還沒有結婚的情況視為終身不婚。但無論如何定義,“終身不婚”其實都并非一個新現象。改革開放以來,市場的轉型、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外來觀念的沖擊,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婚姻觀念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,社會學家李銀河就注意到了不婚現象,并將不婚者劃分為兩種類型——一種是傳統(tǒng)模式,這種人想結婚,但因為種種因素沒有成功;另一種是先鋒模式,這種人在主觀意愿上不想結婚??梢姡K身不婚應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。

然而,發(fā)布會上所說的“女性終身不婚”,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新情況。這里所指的“女性”似乎是有特指的——如果結合發(fā)布會上關于這一結論的上下文語境,我們可以描繪出這一部分終身不婚女性的典型畫像: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,在一線城市甚至是超一線城市工從事白領工作,且往往以90后獨生子居多。但如果按照學界的研究,這個群體在婚姻市場上本該占據著極大優(yōu)勢——因為,國內學界根據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:在終身不婚率上,女性低于男性,非農業(yè)戶籍低于農業(yè)戶籍,高學歷者低于低學歷者。都市女性兼具了上述三個條件,在婚姻市場上應該是占據制高點的。至少,她們具備了結婚的外在條件和能力。

既然如此,“女性終身不婚的可能性增加”的原因,可能就要從其內在觀念探尋。今天許多90后00后女性,大概不是不能結婚,而是不想結婚——而和考慮現實因素的男性不同,女性不想結婚的原因則往往是感性的:沒有足夠喜歡。

兩情相悅在這個時代是一個難度相對增加的事情。三十年前盛行的單位制正在瓦解,往日充斥著鄉(xiāng)土氣息的熟人社會也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解體,原子化的個人們如浮萍一般。而浮萍與浮萍的相逢,充斥了太多的偶然性。在偶然相逢后的短時間內,一方呈現給另一方的,也只是自己的一個人生側面而已——往往是比較好的側面,而這與個體本身的復雜性、多樣性是相悖的。獲取愛情的溝通成本由此增加了,這是時代的產物。

實際上,不想結婚的想法,也要區(qū)分對待。對有的人而言,不想結婚,是一種被動的“不想”——需要情感的依賴,并且希望為這種情感的依賴找到一個客體,這樣的人實際上在內心充斥著低質量的孤獨。而一個僅有低質量孤獨的人即便找到了另一半并且結婚,其內心依然是低質量孤獨。對有的人而言,不想結婚,是一種主動的“不想”——自己有了一種精神王國,并且在這樣一個精神王國中像一棵樹一樣不斷吸取養(yǎng)分,向上生長。在今天這樣一個原子化的時代,前者往往是常態(tài),而后者則難能可貴,更值得我們的尊重。

或許這引出了一個更深的話題:真正的愛情和由愛情生發(fā)的婚姻應該是什么樣子?也許是兩個都具有“生長感”的人,在一起后更加促進對方的生長感,這樣的愛情和婚姻才是真實的。復旦大學梁永安老師將這樣的愛情,概括為“熱愛你的熱愛,喜歡你的喜歡”,誠如斯言。也愿更多的“終身不婚”的人,如果沒有遇到那個促進彼此生長感的對方,也能夠享受不負春光向上生長的“高質量孤獨”。

關鍵詞: 女性終身不婚 高質量單身 新觀念 新情況

專題新聞
  •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
  • 霍爾果斯: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
  •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
  • 男頻IP為何“武不動乾坤,斗不破蒼穹”
  • 《鐵血戰(zhàn)士》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?

京ICP備2021034106號-51

Copyright © 2011-2020  資本網   All Rights Reserved. 聯系網站:55 16 53 8 @qq.com